首页
 
 
探讨技工学校学生管理的重点
当前位置:首页 > 学生工作 > 学生管理
探讨技工学校学生管理的重点
2009-06-17 10:11:24

           【摘要】技工学校学生的管理,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:赋予学生民主权力 ;使学生形成内在压力;引导学生产生动力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【关键词】技工学校 学生 管理 民主 促进
    对学生管理者来说,树立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,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的观念,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。鉴于此,本人就学生管理工作谈一谈自己的认识。
    一、赋予学生民主权力
    现代管理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,在社会群体中、每个人都有其归属心理,都期望得到社会及所属群体的承认,参与群体的管理,改善和提高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与地位,扩大自己的影响力。赋予人一定的权利,能较好地满足这一精神需要。在技工学校里,精神需要的内容更加丰富,学生作为被管理者,他对精神需要与权利方面的要求更加迫切,愿望更加强烈。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单纯的被管理者,而是具有双重身份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。赋予学生的民主权利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使学生通过行使应有的权利实现自我管理,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。同时,学生管理者对学生活动、学生的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加强合理组织,帮助他们选择自己的角色,了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位置、职能、权利和义务,并为之创造最佳条件;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、技能;鼓励、支持和强化学生的那些符合社会需要,为社会所要求的愿望与追求。在校园里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、良好的民主气氛是十分必要的,具体有以下几点认识。 1.确保学生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
学校团委和校学生会是学校改革与发展、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。让学生(学生代表)参与学校的决策、管理、参与制定有关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制度,参与学校后勤管理方面的工作等。特别是让学校后勤服务活动接受学生的监督,以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。如学生食堂的管理要切实接纳学生参与管理,接受学生监督,把食堂的营运工作完全暴露在学生面前。学生校舍的管理亦要吸收学生参与,从而是学生不遗余力地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出力。
    2.树立并强化合理化建议制度
    学校应经常开展学生为对象的管理献计献策活动,提倡为学校发展“进一言”。在学校的教务、学生处、校办、图书室、总务处等部门设立意见箱,建立学生接待日,设立合理化建设基金,奖励那些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工作的改进作出较大贡献的学生。同时,定期评出合理化建议的等次,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公布奖励。 
    3.建立定期信息反馈制度
学校对学生以各种形式提出的建议和要求,进行定期反馈,表明学校重视学生的意见,尊重学生的愿望。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化要求和建议,如果条件允许,应尽快付诸实施,对条件暂不具备的,也要以一定的形式予以说明,同时努力创造条件,以鼓舞学生的士气,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。
    4.赋予学生会管理和处理学生日常事务的权利
    校学生会是学生代表的组织,学校有意识地赋予他们权利,有利于推动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,消除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心理障碍,对学生中出现的一般问题交学校会处理,学生会会按照“学生的行为规范”和“学生的行为准则”及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。学生中出现的特殊或重大问题,学生会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处理。
    二、使学生形成内在压力
    压力主要产生与群体的奋斗目标,现代管理心理学的期望理论表明,群体奋斗目标,作为群体的期望值,在期望概率适当的情况下(通常为0.6左右),对群体成员有一定的促进激励作用。因为,激励力量=目标价值×期望,期望值一经群体认可,经过努力,把期望变成现实就成了群体成员的精神力量就产生了内在的驱动力。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,一个人追求目标的大小,则影响到个人与群体的信心。因此,对于学生的管理,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,善于为学生提出和制定具有鼓舞人心,又切实可行的目标,也可以本着大目标小步子的办法,使学生从目标的期望值中看到美好的前景,激起学生对美好未来 的向往与追求。
  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新时期,学校要面向经济主战场为社会培养出更好的合格人才,促进学生的一专多能。可学校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大,从而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。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,学生不安心学习的现象屡见不鲜。但我们不防尝试一下,在抓紧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,满足学生的愿望,为学生开设经济、管理、法律等辅修专业或者为学生制定自学某专业的计划,并经常进行辅导,督促检查学习情况,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,学生就会感到有“奔头”。同时要形成一种气氛,让积极向上的集体士气占据主导地位,抓两头促中间,以正强化为主,让积极的学生更上一层楼,让中间的学生鼓足勇气积极向上。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以表扬为主,激起这中间绝大多数学生的主动精神,让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,感到愉快,受到鼓舞,对于后进的学生要多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使之与集体士气相融。
    三、引导学生产生动力
    行为科学认为,人的行为是有动机支配的,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原动力。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,但是,并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为动机,只有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标,并且展现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才能形成动机,才会对行为有推动力。也就是说,有需要产生还要有诱因条件,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力。因为只有和需要相适应的客观条件出现时,愿望才能成为活动的动机。例如:学生为学校献计献策,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一言的愿望,是由于全国改革开放,发展经济的大潮引起的,但光有这种愿望还不行,还必须有一种宽松的民主气氛这一诱因存在,并由之去引导学生,这时的愿望才能成为动机,产生关心学校发展的行动。可见,形成动机的条件有二,一是内在条件(需要、欲望),二是外在条件(诱因、刺激)。内在条件包含有两个方面:感到缺乏、期待满足。即既有不足之感,又有求足之愿,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,两者合成一种心理现象即愿望。外在条件就是指人的主观以外的刺激与影响,即作为管理者为学生创造的政治生活、精神生活环境,形成的集团士气与压力等。赋予权利,形成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引起学生动力的外部条件,也就是这种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动机产生。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关于人类行为的著名公式:B=F(P×E),B表示行为,F表示函数,P表示人,E表示环境,即是说,人类的行为是人及其所处环境的函数,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。因此,一个人的学习、工作积极性的高低,干劲的大小,在精神条件具备的情况下,决定于他是否具有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和动机的强弱。动机越强烈,积极性越高,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也越高。动机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就会变成直接动力(驱动力),通俗的说,就是“要我干”变为“我要干”。是学生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的动力系统发生质的变化。“要我干”学生处于被动状态,动力不足,在学生中表现为较明显的就是厌学心理。同时,受社会上种种因素的影响,学生弃学经商,打工活动日趋增多;有的学生把学习抛之脑后,耽误了学业。学生的管理工作者要从社会,经济发展的趋势,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现实及长远需求,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,锻炼自己的能力,让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把“要我干”变为“我要干”,于是学生在学习、工作中就会处于主动状态。
    学生的需要主要是精神需要,物质的需要处于次要地位。学生精神需要的满足,会产生较稳定的持久动力。学生在得到奖励时,他较关心的是荣誉,于是,我们在使学生产生动力过程中,一方面要做耐心的思想工作,关心体贴学生,使学生在思想上有较大的触动,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。

来源: 教育新闻网 作者: 王伊琳 编辑:李小娥 沈斐

 
 
  • 版权所有:银河国际app下载(中国)官网 - IOS/安卓通用版/手机APP

  • 地址:南宁市青秀区下洲路5号

  • 招生热线/实习监督咨询电话:0771-5628584 就业热线:0771-5641961 办公室:0771-5629285 传真:0771-5629285 5628584